? ? ? ? 5月15日下午,協會在上海良相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一樓會議室召開《大數據下城市應急處置指揮平臺建設技術導則》團體標準制訂啟動會。會議邀請了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應急管理局城運中心主任趙兵、上海市閔行區(qū)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劉懿、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消防救援支隊指揮中心主任林曉冬出席了會議。會議由秘書長馬育順主持。
? ? ? ? 為了提高本市應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根據國家應急管理部信息化建設戰(zhàn)略規(guī)劃框架。目前應急管理信息化迫切需要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建設全面支撐具有系統化、扁平化、立體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與特大型城市相適應的應急處置指揮平臺現代應急管理體系。需要盡快制定一個團體標準加強大數據下城市應急處置指揮平臺建設,達到規(guī)范化、標準化、制度化、信息化。
? ? ? ? 會上,上海鴻翼智城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副總陳佳委托協會制訂定團體標準作了 “5個需要”啟動說明:即為什么要制訂定《大數據下城市應急處置指揮平臺建設技術導則》團體標準。1、形勢的需要:習近平2020年2月14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時指出: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健全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建立集中統一高效的領導指揮體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zhí)行有力,精準解決疫情第一線問題。2、政策的需要:國家應急管理部成立后,編寫了國家應急部信息化建設戰(zhàn)略規(guī)劃框架(2020年一2022年),根據這個3年規(guī)劃,要求在2022年達到“智慧應急”的目標。3、任務的需要:本市是我國災害、事故較為嚴重的地區(qū)之一,如臺風、寒潮、雷擊、低溫、高溫、外灘踩踏事件、靜安11.15大火、汶水路高架橋撞擊、化工區(qū)賽科公司油罐爆炸、南京東路廣告牌砸傷人事故、長寧拆房工地房屋倒塌等事故。突發(fā)事件易發(fā)多發(fā),生產安全事故總量仍然偏大。面對嚴峻復雜的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形勢,本市應急管理能力仍然相對落后,應急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迫切需要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建設全面支撐具有系統化、扁平化、立體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與特大型城市相適應的應急處置指揮平臺現代應急管理體系。4、市場的需要:隨著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目前,應急信息化不僅是科技問題和實踐問題,而是一個標準治理的問題。在我們目前的應急信息化平臺中還存在著數據不對稱、重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信息孤島效應比較明顯,信息資源不共享:行業(yè)信息壟斷封閉;各區(qū)城運中心應急管理平臺建設標準不一、對接數據接口
不統一、數據內容監(jiān)測不統一、開發(fā)商不統一、而且數據內容不準確,部門之間存在數據權限,單位壁壘等諸多方面的問題。5、職能部門的需要:經過調查研究,我市各級政府部門對大數據下的智慧應急平臺如何建?如何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在應急指揮中起到輔助決策作用?建設智慧應急平臺要采用什么樣的標準?怎么樣才算真正的“智慧應急”平臺?這些都是擺在我們政府職能部門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 ? ? ? 啟動會上,浦東新區(qū)應急管理局城運中心主任趙兵在講話中指出:這個標準選題定位比較準確,疫情下做好這項工作也十分必要,也有重要意義。希望制訂過程中要達到“六個化”的標準:預警智能化、預案結構化、演練實戰(zhàn)化、風險及資源數字化、現場可視化、指揮扁平化;針對《大數據下城市應急處置指揮平臺建設技術導則》標準,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消防救援支隊指揮中心主任林曉冬要綜合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1、應急指揮平臺需要明確融合哪些數據。隨著消防體制的改革,平臺對接的數據越來越多,在統一的平臺上根據業(yè)務的分工和職責的不同,需要融合哪些的數據,以及表結構的組成和字段的要求,哪些數據是可以從各自行業(yè)系統中抽取的,哪些數據是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提煉的。2、指揮平臺的模塊的組成。根據各自單位的功能,確定指揮平臺的模塊組成,哪些是必須的模塊,哪些是選用的模塊,模塊與模塊之間是否布局和格式是怎么樣的。3、規(guī)范平臺的指揮流程。以案件為中心,結合業(yè)務部門的工作處置流程,形成大致規(guī)范的工作模式,使平臺及標準更具普遍性和推廣性。最后,閔行區(qū)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劉懿在講話中強調: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妥善有效應對和處置災害事故是檢驗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的關鍵標準。現代社會各類災害災難等事件日益增多,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十分迫切。以時不我待的擔當和責任精神,增強憂患意識,把“無急有備”作為應急管理的“上兵伐謀”之策。衷心希望以協會這個平臺盡快建立健全制訂一個團體標準,供各軟件廠商使用,實行行業(yè)自律,把工作做實做細做到位。
?
?
?